一笛风其三·楼心月

寒川璧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夺宫二最新章节!

    宋知鹤虽很想去见见右王殿下想带他见的人,但是苦于实在没有时间,这件事就一搁再搁,直到最后右王派人来问他到底什么时候去。

    宋知鹤看了看几日后的安排,只能说:“下官最近实在脱不开身,劳烦您回禀右王殿下。”

    可能他是有些不识抬举吧,但也没办法。

    苑大人被救回来之后,战争便打响了,虽然宋知鹤是文职,但是往他这里送的文书是越来越多,有些要更改一番之后发给秣陵,有些则是要赶紧交给座主定夺——虽然右王把座主带来江州的确是没达到原本的目的,但是的确算是一大助力。

    直到这一阵忙完,还是徐将军凯旋归来之后——距离右王派人来请,已经有月余了。

    要是放在以前,放在其他人身上,宋知鹤恐怕还会有些忐忑,但是经由之前和右王的一番对答,宋知鹤反倒安心。

    时节快近除夕,又是刚得胜,虽然徐将军治下依旧严格,严正说过骄兵必败,军营里还是有掩不住的欢喜,宋知鹤连着熬了一整宿,终于把明日的文书都处理了,跟徐凤笙告了一天假。

    徐凤笙见他顶着黑眼圈,道:“下回告假,倒也不必这么拼,跟我说便是了,我倒没你这么容易落下眼圈。”

    宋知鹤看着座主一向面色极佳,就算是当初主持春闱,一边忙着家事,也丝毫没有露出疲态,还以为她是批阅公文格外快些,看来熬夜这事情,谁也不能免俗。

    宋知鹤一下觉得她亲切许多。

    他拜别了座主,就来到右王帐前,谁知他来得不巧,今天右王突然勤快起来,起了个大早,帐中已经无人了,宋知鹤便放弃相邀,直接去了平兆坊的邈云街。

    他来到江州三个多月,还是第一次来到江州城中,远远地还可以看见迎来送往楼,心向往之,便想着要是今天还有时间,就去楼上看看。

    江州许多巷道里都响着牌九的声音,虽然是战时,但是街上依旧人来人往,不及秣陵繁华,但有一股边郡之阵的孔武之气,并不输于江北的北魏人,宋知鹤觉得此处和秣陵虽在一朝之中,却是另一番风土。

    到了邈云街,四周一下子安静下来,街口并无人把守,只是望楼门窄,想来一开始就不打算叫大型马车运货经过,宋知鹤骑着驴,还没往前遛几步,就有人上前来问是否是宋翰林,引着他往整条街上最大的府邸去了。

    似乎是右王在这里的宅邸。

    右王曾是公主时,就深受先帝宠爱,汤沐邑比许多皇子的封地都要大,现在被封了亲王,虽然封地没有之前那样大,但是陛下往右王府的赏赐却是毫不含糊。

    府邸一进设了一片水池在中央,往内看,重重帘幕掩映,像是一张张宣纸悬挂在府内,倒也别致。

    不久就有人来带宋知鹤往内走,右王打着哈欠迎面出来,对他道:“你今天来得不巧,我想让你见的人高热,没能来······你吃了早饭不曾?”

    宋知鹤已经听到读书声,觉得此处似乎也不像是右王的宅邸,正在心下猜测,回道:“下官已经吃过了。”

    右王道:“别老是下官下官的。我还没吃呢,你看着我吃好了。小声点。”

    宋知鹤只得沉默着跟着她往内走,隔着一扇门,听见里面孩童的读书声——宋知鹤想着,就是右王自己跟着陛下一起读书的时候,怕也是没用这么值钱的地方做私塾的。但是他也承认,这宅子虽然看着就知道价值不菲,但是适合念书。

    宋知鹤放轻了脚步声。

    等到走远了,读书声渐渐微弱,右王才道:“我想让你见的人就是这儿的教书先生,他虽是秣陵人,但是家里出事,才流落在这里。是个有才气的。”

    宋知鹤听着,并没有说什么。

    右王入乡随俗,吃了一碗江州当地的特色面食,放了许多麻酱,当真是她吃,宋知鹤看着,起初宋知鹤想跟她随便聊点什么,但是右王一句“食不言”就给他堵住了嘴,接着右王就加快了吃面的速度,也不知道那么一碗黏黏糊糊的麻酱,右王是怎么优雅地快速吃完的。

    宋知鹤这才问:“这是殿下办的私塾?”

    右王道:“说不上,招先生和置办文房这等要事,一来我没时间管,二来离得远,鞭长莫及,都是江州的好心人办的,我想让你见的人那位,也是这儿的主人招来的,可见下的功夫,我也就是出了些银票。”

    宋知鹤点点头,道:“我们什么时候去见那位先生?”

    右王道:“待会。这会儿正下课呢,走不出去。”

    她话还没说完,前头读书的地儿就一阵喧闹,紧接着就是千军万马冲将过来,一双双小脚踩在木地板上,将地板上润泽木质的油踩得滋滋作响,门被推开,当先冲进来的一个孩子就喊了声:“殿下姐姐!”

    宋知鹤不知道这算什么不伦不类的称呼,但是还挺可爱的。

    这孩子看着肉乎乎的,眉眼又乖,下一秒就被右王抱着坐在她腿上了,说着还要去看迎来送往楼的花,外面有几个孩子腼腆着,站在屋外往里看,宋知鹤看见他们,就冲他们笑了一下。

    等到孩子们回去上课了右王才整理一下被扯乱的衣服,拿上马鞭道:“走吧。”

    宋知鹤问:“怎么他们那么盼着去迎来送往楼?”

    “皇兄的缘故。”右王说道,“以前皇兄还是太子的时候,和杨先生一起来过这里,当时迎来送往楼还是片废墟,皇兄手植了一片木棉花在那,许诺终有一日要重修起迎来送往楼,叫天下的文士都看清楚文宗是在我南周。”

    宋知鹤听得更加心向往之。

    没想到右王看了他一眼,道:“也没那么神,皇兄在杨先生面前说不出这种话的,你听听就好,千万别当真。不过这儿的官当了真,就把迎来送往楼前的木棉花围起来,不让看,简直是······迂腐至极。”

    宋知鹤激荡的内心立刻平复下来,觉得右王一本正经地讲这些话实在是······

    “孩子嘛,”右王道,“见着了一直见不着的东西当然高兴,我也就乐得带他们去,只是每次只带两个。三个小孩儿就是一群麻雀,我可不敢小看了他们。再者,牵着小孩过街就够呛的,我每次一手攥一个都捏着一手心的汗。”

    (艹皿艹写完才发现这一段好像棉布妈妈?bushi)

    宋知鹤听得笑了。

    右王虽然说是去找那位先生,但是宋知鹤骑着驴子,从邈云街到那位先生的住地得两个时辰,过去都快午时了,不好叨扰,于是宋知鹤和右王干脆就先去了迎来送往楼,接着吃了午饭。

    右王因为不久前才吃了早饭,只是带了几块点心上路,宋知鹤原本还担心此去路上一路的治安问题,正好吃完饭就有人送来了右王的佩刀,他见右王完全不担心,也就没有多说,只是问了一句:“殿下会使刀吗?”

    右王骑在马上,笑道:“略知一二,还是皇兄逼我学的,闲暇时练练,算是强身健体。”

    说着,她想起什么,问道:“我听你座主总是说她肩疼,翰林都这样?”

    宋知鹤道:“我倒还好,儿时起每日晨起和家父一起练拳,把筋骨都舒展开了。”

    “文忠公啊。”右王随口问道,“我记得你该是还有一位兄长,这些年家中可是兄长在照顾?”

    宋知鹤不知该怎么说。

    其实自从阿爹去世之后,哥哥就越来越不着调,最近几年已经完全见不到人影了。

    好在他这么一迟疑,右王似乎已经忘了这一问,道:“哦!对了,你是不是把皇兄推到池子里去的那个······我想起来了,肯定是你!”

    宋知鹤一笑,知道这是玩笑话,也就没有接话,右王冲他一笑,也没说下去。

    到了午后,雪开始融化,风一吹过来,显得格外的冷。到了那位先生的家时,宋知鹤已经冻得手都不知道在哪里了。

    寒舍倒是真的寒,进了屋子也不觉得暖和起来,右王掀起门帘的时候,那帘子沾了雪水,已经冻得半硬了,宋知鹤虽然家境不如从前,倒也没落得这样的境地,正在暗自唏嘘,右王却已经朗声道:“定宗兄?”

    外面冬雪初霁,正是冬日难得的好日头,屋子里却暗得很,宋知鹤这才看到一旁的牛棚里站起一个人来,约莫刚及冠,那人隔着一道草栏看向这边,虽然身上沾着草叶,但是倒是这屋子里唯一看上去宁馨的事物了。

    宋知鹤多年之后还记得那时候的情形,整个屋子里漆黑一片,唯有一双眼睛亮得迫人,仿佛一把火在里头烧着,烧尽了这人也就死了。

    右王见了这位定宗兄,立刻介绍道:“这位是宋翰林,宋知鹤,我同你提过,表字——”

    右王愣了一下,回头看向宋知鹤。

    宋知鹤忙道:“在下还未及冠,无表字。”

    右王立刻从善如流,对定宗先生笑道:“瞧瞧,要不是半途杀出个尉迟琰,一定是历朝最年轻的三元及第了。”

    右王始终没说这位定宗先生姓甚名谁,宋知鹤也不问,知道或许是定宗先生身份尴尬——之前右王便说定宗先生是秣陵人。宋知鹤隐隐猜测他或许是和沈家有些关系,但也不深究这一点。

    等到定宗先生从牛栏那边跨了草栏过来,宋知鹤才发现他手里还拿着一本史书。

    定宗先生整理了一番衣襟,才对宋知鹤道:“我曾看过你写的······与更戍法有关的议论,一直想请教一番,只是应考完后在下就来了江州,一直缘悭一面。”

    宋知鹤那篇文章正是在殿试上所做,未能得到陛下的赏识,他没想到这边疆之地竟有一位知音觉得他文章不错,当即道:“定宗兄请讲。”

    定宗先生话音平和,却不苟言笑,对宋知鹤道:“寒舍简陋,没个像样的落座之处······”宋知鹤正准备同他客气,没想到定宗先生接着说下去:“我们便出去边走边说吧。”说着,他对右王道:“殿下自便。”

    宋知鹤总觉得定宗先生对右王的态度有着一种隐隐的疏远,但右王似乎并不放在心上。宋知鹤已经不惊讶了,毕竟右王和传闻中实在大有不同。

    右王听得此言,道:“我跟你们一起走走。”

    一行人正待出门,宋知鹤见定宗先生脸色还是潮红着,想是高烧未退,他环视一圈,也没看到有防寒的衣物,想来不是右王没这个心,而是定宗先生拒绝了,宋知鹤于是也不问,解了自己的斗篷给定宗先生披上,定宗先生看了他一眼,倒也没拒绝。

    宋知鹤虽然知道更戍法的弊病,但是毕竟这是开国皇帝定下的法令,为的就是削弱将权,一时半刻没办法轻言更改。再者,眼下是用兵之际不错,可一旦战事过去,将权增强,内政多少又会出现问题,总之就是个两难的事情。

    定宗先生一路上跟他说了许多,宋知鹤说得少,提问和倾听倒是多些,越是听,越是感到定宗先生才学在他之上,最后话别之时,仍觉得意犹未尽。

    “难啊!”等到送回定宗先生,宋知鹤就长叹了口气。

    一席话说得很久,其时余霞绮天,宋知鹤和右王一起回营,城外风大,吹得天上云到处乱飞,宋知鹤突然说这么一句,右王便收回了看着夕阳的目光,笑道:“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宋知鹤道:“是啊。”说着,他觉得好奇,道:“殿下为何带我来见他?”

    右王道:“想着你们该聊得来,也让他看看同期的贡士如今到了什么地步,他这样的人,就算被贬,到了江州,只做教书先生,也屈才了。”

    宋知鹤却不同意,他道:“教书先生也好。”

    右王道:“我并非此意,只是他到底心有不甘,未能陈力就列。”

    宋知鹤没法跟心有天下的右王殿下说些升斗小民的想法,而且他觉得,定宗先生虽然如今落魄,以后未必没有飞黄腾达的时候,再说,胸无大志的人,又怎会在冬日里躺在牛栏中温书?

    宋知鹤只想着人各有志,就没有多话,二人一路沉默着到了城中。

    一轮明月已经升起,不知道谁家婚娶,车架过处燃起烟花,看上去真不像战时前线之城,宋知鹤望去,仿佛那烟花是在迎来送往楼旁边炸开,映得江州半边天幕沉沉地热烈,就在这时,右王一勒缰绳,慢下半步和他并肩而行,道:“只能说人各有志吧······宋翰林不求官,不求财,也不求一展抱负,那应考又是为了什么呢?”

    她问得尖锐,话音落在烟花炸响的背景里,语气却很缓和,宋知鹤便如实道:“家父走得早,我也没什么别的本事,只能读书。”

    右王笑道:“天下寒门学子都是如此,读着读着,不就有了志向?”

    志向倒是有,只是不是匡扶天下。

    宋知鹤这么想着,却觉得交浅言深,也就没说出口来,他不说,右王也不问,就这么等着烟花落下,散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