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新生活(续)

黑曜圣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58万人的唐朝生活最新章节!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那辆喷着白汽的火车徐徐来到近前的时候,一大帮子人都伸长了脖子仔细观看。

    老冯头也不例外,他这是第二次坐火车,但是依然对这个力大无比,喷汽吐火的东西推崇备至。

    这台火车头正好火筒部分超前,煤水车在后。众人能正好看见车头的大灯和下面的黄铜标志。按个看上去好像个火车头简笔画的标志是铁路委员会的会徽,下面的两个0开头的四位数是火车头的编号。

    这台机车在新桥一机机型是铁道委员会6000型蒸汽机车,生产代号是NYC-S1,况且党,火车侠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当然也要告诉不是况且党的。这玩意儿的英文编号是指纽约中央铁路S1型蒸汽机车。在历史上,这个玩意儿有个响亮的代号——尼亚加拉。这个型号虽然在美国铁路历史上一狗票4-8-4型蒸汽机车里体格只是个中上,但是却是个少有的一天能运营一千多公里的型号。在很多参数上甚至堪比后来的内燃机车。对于大平原地区的客运来说,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马前进在第二轮蒸汽机选型中,毫不犹豫的选了这个型号。同时也对这个型号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加装了一个强力鼓风装置,增加了螺杆式上煤机等。

    但是,第一轮选型中给前进式等机车加装的旋风燃烧器却被去掉了。

    首先,卧式磨煤机占据了太多的空间。第二,虽然是随着磨随着烧,但是几百目的煤粉实在是很危险,而且也不利于技术扩散。

    是的,技术扩散。蒸汽动力总是要扩散出去的,动力机械司再怎么打马虎眼,马前进也知道这个趋势无可避免。所以在第二次蒸汽机选型的时候,他自己提出了去掉旋风燃烧器,改成正常的燃煤锅炉,以便于制造和扩散。

    缓缓驶入站台的这台火车头,其中百分之六十的零部件就是大唐几大官营铁厂和章丘杜氏铁工,南阳联合铁工等几个民营铁工所提供的。虽然这些零件都不涉及锅炉承压部分和驱动的气缸部分,但是以现在大唐各地商户工匠的能耐,已经很了不起了。

    赞叹完了火车头,一帮人熙熙攘攘的上车。这趟车是从涿郡开来的,就挂了两个一等车厢,剩下的七八节全是二等座。一等座和二等座中间还挂了一节餐车和一节卧铺。二等座后面则是押车车厢跟两节邮件车厢。

    那节卧铺平常很少有人用,一般都是新桥出去公干的先生们才会坐卧铺。剩下有钱人家又不抠唆的人会去坐一等座。剩下的全挤在后面的二等车厢。

    老冯头夫妇的座位是五号车厢的第三层。老两口拎着行李箱笼,在拥挤的人流中爬了上去,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然后又开始把自己的行李箱笼往行李架上放。

    4.8米的车底带来了座位容量的上升的同时,也给行李架带来了麻烦。再像原来一样的那种两侧行李架肯定是不行了,因为原来国铁也就是一个空六个人的行李,现在变成了八个人,这就比较难受了。

    所以二等车厢的行李架是“凹”字型的,从车厢的一侧延伸到卡座里靠窗数第三个人的头顶上,还带一个向上弯曲的栏杆防止火车刹车的时候,行李就窜出来。

    老两口放好行李的这段时间,剩下的人也陆陆续续的上车了,同一个卡座的乘客也到了,七手八脚的往上放行李。然后就是互相抱拳,幸会幸会之类的寒暄。

    火车上就是个小社会,盐多菜不坏,礼多人不怪吗。再说了,能买了车票到处跑的,怎么也得是个有些见识长短的,互相留个好印象,将来若能再见,就应该成了自己的资源了。

    在长途火车上,人们正常交流的方式也就是那么几种,除了一些穷酸文人会在那拽文之外。老百姓们在火车上的行为跟后世的铁路文化没啥大的变化——吹牛,喝酒,斗纸牌。

    反正不一会儿的功夫,老冯头就跟一个卡座里的好几个人开始斗纸牌了,他妻子冯周氏也只能由着他去。从河间郡的郡制河间府到齐郡的郡制济州府(现在的济南)得着实有些时间,且玩儿一会儿吧。

    冯周氏眯着眼睛,打算歇一会儿。

    自共和五年开始,县里修铁路的计划基本上就是围绕一纵一横来推进的。一横就不用说了,延长洛阳至长安的铁路,向东抵达连云港,向西冲着兰州去。这条路跟历史上的陇海线没啥区别。

    另外的一纵就有些变化了。首先,铁路从新桥出来后,不是直接沿着原来的京沪铁路直奔德州,也就是现在平原郡制安德府。铁轨在出了新桥后就开始分叉,一个去往乐陵,信阳,然后过蒲台黄河大桥,抵达青岛港。

    而另外一个,则是继续使用后世的规划,当然细节上可能有些不同。但是大体上都是从涿郡出来后,就直奔新桥,然后奔安德,再就是在祝阿这个地方越过黄河,并且再次修建了一座黄河铁桥。这个年代的黄河还没改道,自然黄河也就跟济南没什么关系了。

    这边的路线从济州出来后,过肥城,藤县,然后直奔彭城(徐州)而去。目前,铁路的最南端已经修到了钟离(现在的凤阳县板桥镇古城村),正在修桥准备过淮河。

    至于过了淮河之后怎么走,现在还处于众说纷纭之中。这里不光是一个铁路的事儿,还包括了传的沸沸扬扬的东都的定论。

    天下五都,中都洛阳,西都长安。如今北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就是涿郡。消息灵通的人传说,这涿郡马上就要改名为燕京了,宣布为北都也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儿。

    南都到底是哪儿还是比较遥远,但是东都却是不少地方都争的。

    其中争的最厉害的,乃是两处地方。

    一处就是江都!也就是如今的扬州,现在已经是淮南江表的第一大港,也通了电,呼声甚高。

    另一处,则是丹阳郡的郡制,金陵府!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衣冠南渡后的核心所在,金陵府作为东都的呼声也不低,更有一帮江南文士上窜下跳,极力要促成此事。

    但是,到底定哪里为东都,这些所谓的江南文士就是屁。金陵和扬州,都各有一个优势和一个缺点。

    按照房玄龄的说法,江都的优势在于不过江,但是劣势也正是不过江。而金陵正好相反,劣势在于过江,而优势,也正是在于过江!

    不过江,这铁路修建难度自然低了许多。但是这辐射影响,也就限制在江北江表了。

    若是过江,在大江之上修建大桥,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若修通了,这铁路便可直下余杭,这江南吴越之地,就尽在掌握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