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双旗镇刀客(上)

黑曜圣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58万人的唐朝生活最新章节!

    双旗镇不知为什么叫双旗镇,也许是因为这个镇子在建立之初竖着两杆旗子的意思。但是你现在要问这镇子谁建立的,什么时候建立的,估计人们就说不上来了。反正这个镇子叫响亮也就是这两年的事儿。

    这里往北是疏勒,往东是碛南和于阗,往西就是葛罗岭,从这里往西南去便是葱岭守捉使的所在。无论是从这里过葱岭走廊(瓦罕走廊)去吐火罗,还是从吐火罗往安西来,这个双旗镇,都是必经之地。

    再早的时候,这里只有一些贩卖丝绸,瓷器的商队会结伴走过这里,去往呼罗珊和波斯。又或者是僧人从这里去往天竺。数年前,便有一位法号玄奘的高僧,从这里去了天竺。

    而这双旗镇热闹起来,光靠这些商队跟和尚是不行的。正经让这里热闹起来要靠另外两种人。

    一种是淘金客,另外一种,则是人牙子。

    人牙子这东西自古有之,而且在这双旗镇人牙子并不算多,也就是从天竺贩卖一些昆仑奴,不过这一半年见不着了。中原的有钱人不喜欢这些黑咕隆咚的家伙,天子那边还下了诏书,专门斥责这事儿。所以自从一个倒霉催的粟特人因为贩卖昆仑奴被葱岭守捉使挂在旗杆儿上风干之后,就再也没见谁再贩卖昆仑奴。

    但是淘金客们这一半年越发多了起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不想发财呢?你自家有十亩地,你婆娘有十亩地,种地混个肚儿圆没问题,让娃娃上个蒙学也没问题。再努力一下,使上两膀子力气,每年徭役也能混不少钱。若是有手艺,那混个小康也不难。若是有个本钱,自己接些活计,做个小本营生,混个殷实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人总是要有些追求的吗,用新桥人传出来的话是什么来着,有钱人的生活就是简单且枯燥?

    反正钢钱是好东西,银钱更是好东西。每年总有那么一些被爹娘打着依然窜到西域来,希望能淘到金子,然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蠢蛋。

    一两金子,三十块银元。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就是三十块银元。娑勒色珂(现阿富汗的塔哈尔省)的人说了,那里七十石(新桥共和新度量衡中规定,一石等于两百斤,等于一百公斤)矿石,就能筛出六两黄金。

    被黄金眯了眼了的人们就这样涌向吐火罗,在自以为是矿脉的地方挖石头,砸石头,筛石头。不乏有世家子弟拿了家里的钱,拖着热球机带动的粉碎机钻到这个鬼地方来淘金。

    然而并不是谁都认识矿石,大部分人筛的全是普通的石头,这筛上一年,也是狗屁都筛不出来。

    聪明人总是有的,一些脑筋活络的,开始笼络一些懂些堪舆之术的,开始卖矿石。

    怎么说呢,就是他先开采一大堆石头,然后说这就是矿石,标上一个价格,让那些怀里揣着银元的家伙来买。有运气好的,买到了真矿石,那就赚翻了,但是还有更多的人没买到,或者买了很多,却一点金沙都没淘出来。

    有自杀的,有借贷的,更有人恶向胆边生开始谋财害命的,更有匹夫一怒,血溅五步的。总之,淘金的人,和卖矿石的人,都很危险。人死了,往荒山里一扔,谁也找不着。

    但是有钱,就必然有人踩进去。而且在吐火罗开采出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青金石等优质宝石之后,这种淘金和赌博更严重了。

    为何,一克顶级祖母绿,中原的贵人和大豪们能出一千贯!也就是1000块银元!

    黄金也就罢了,新桥的大能们在山东和海外用机器采金,淘金客们比不了,所谓的发黄金财在新桥大能们面前,也就是捡点残渣吃。但是这宝石,却都是淘金客们一镐头一镐头的挖出来的。新桥的大能们并没有让机器参与进来的意思。

    这便是物以稀为贵!

    有人发财了,有人破产了。发了横财的人,想要保住自己的财,更想保住自己的命。而有人没了钱,就剩下一把子力气和一条烂命了。

    这些人便成了马贼和刀客,很多时候,一个人可能身兼两种职业,又或是马贼会变成刀客,刀客会变成马贼。

    在这双旗镇便有一家刀客们时常出没的地方,唤作龙门客栈。自葱岭来去的商队,打尖的旅人,揣着发财梦的淘金客,刀头舔血的刀客们,都在这里交汇。这座两层的木质建筑,久而久之,就成了这双旗镇的一个招牌。

    有人便有江湖,这双旗镇的龙门客栈,便是江湖中的江湖。

    每日天亮,店里的小二曹六就会把门板卸下来,然后将一个煤球炉子摆在店门口,煮上一大锅热水。而在旁边的阴凉处,则放着一瓮凉开水。瓮的上面画着一个杯子,告诉往来行人,这里有免费的凉开水喝。

    这凉开水是葱岭守捉使要求的,然后每月都有补贴,钱由疏勒都督府给。目的很简单,这鬼地方缺少医药,闹出了瘟疫就不好了。不喝生水便是一个少生病的法子。

    当然喝是免费,若是想装走,便要掏钱。龙门客栈的老板陈四娘对此态度强硬。喝水是都督府赏的,没有带走的道理!

    在这么个地方,什么都讲究不起来的。店里的桌椅板凳全是带着木头本色的粗糙货,唯一一件上漆的东西就是老板娘的柜台。木色的桌子板凳,黑色的粗瓷碗碟,穿着羊皮或者粗布麻衣的客人。整个龙门客栈里唯一的亮色,就只有酒瓮上的红纸,老板娘身上的一件暗红色褙子,和嘴唇上的胭脂。

    不是没有浪荡子或者是不长眼的想尝尝老板娘嘴上的胭脂滋味,不过这样的人一般活不长。久而久之,陈四娘的身份也就耐人寻味起来,有人说她是葱岭手捉使的禁脔,更有人说她是安西大都护李靖李药师的婢子。总之,这样传来传去,龙门客栈就成了整个双旗镇的台风眼,进了龙门,是龙都要盘着。

    一个地方有了秩序,就会有生意,毕竟商业天然讨厌风险。这里便成了淘金客和商人出货收货的地方,也是雇主和刀客们谈价钱的地方。一般淘金客和商人会开个房间,要上酒菜慢慢谈。

    而没啥钱的刀客们,则会沽一壶酒,跟雇主们到后面的那座小佛塔里谈。时间长了,这座本来是为了给玄奘大师送行而建的小佛塔就被人称作了“刀客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