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定都洛阳(续)

黑曜圣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58万人的唐朝生活最新章节!

    迁都洛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其实关于定都洛阳的事情,早在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之后就开始了。因为这次迁都可不光是关中李唐的统治中心往洛阳搬迁,也不是河北的统治机构往这里搬迁,更重要的是,新桥也将抽调足够的人手,组建顾问委员会,进驻洛阳。

    所以这就要求洛阳城不能单纯的是一座封建国都,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现代化设施,或者说最起码有现代化基础。比如说供电,通讯,邮政,给水排水,公共交通什么的。从共和四年,就有一个市政工程和通讯,水力和交通部门组成了工作小组进驻了洛阳,为洛阳城市改造进行规划了。

    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洛阳,兴建紫微宫,到如今也就过去了二十年。整个洛阳城虽然庞大但是没有后面唐朝迁都等一系列的事情,所以现在整个洛阳的秩序还是比较井然的,没有一些乱起八糟的东西。这也给整个工作小组的工作展开提供了方便。

    从工作小组的调查上,整个洛阳除了需要兴建公共卫生系统,实现生活生产污水和雨水分流之外,在排水方面并没有多少的工程。

    整个最大的工程,反而是紫微宫建成后一个后遗症。

    在大运河开凿之后,洛阳作为大运河的一个枢纽,洛河在汛期的涨水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建造紫微宫的时候,负责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对流量估计不足,用来给洛河行洪的黄通渠修的跟鸡肠子一样窄,一到汛期,地势高的紫微宫没事儿,对面的弘善坊等地方就成游泳池了。

    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的,后世也恢复了洛河河道才解决的。工作小组也只能先在陆地上建造桥梁,然后废弃弘善坊等紧挨着洛河的坊作为行洪区。而彻底恢复河道则是个长期的工程。

    第二个则是紫微宫里的那个九洲池。

    紫微宫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宫殿群。隋炀帝为了修这玩意儿,动用了170万民夫。总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相比一下,后世北京紫禁城不过0.72平方公里。其正门则天门的夯土包砖底座高就有16米。

    这座庞大的宫殿群,最为主要的,就是位于中轴线的三座大殿,其中最前面的乾阳殿作为隋正宫,是一栋三层,长120米,宽60米,基座高2.6米,总高达到了惊人的80米庞大宫殿。在唐代杜宝的《大业杂记》中记载:乾阳门东西亦轩廊周币,门内一百二十步有乾阳殿,乾阳殿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鸱尾高二百七十尺,十三间二十九架,三陛轩。文掍镂槛,栾栌百重,楶拱千构,云楣绣柱,华榱璧珰,穷轩甍之壮丽。

    乾阳殿的后面则是大业殿,为平日的皇帝听政之处。虽然规格不如乾阳殿,但是在华丽程度上,却超过了乾阳殿。再往后面,则是以徽猷殿为主的后寝宫。

    这座华美壮丽的建筑区的后方,就是那个九洲池,宇文恺引谷水入皇城,形成了这么一个皇家水上公园。

    按照工作小组的测算,这个东西面积52万平方米,平均深度超过3.4米,蓄水177万立方。而且整个洛阳西北高,东南低。这等于把一盆水顶在了洛阳的脑袋上。一旦夏季暴雨,九洲池就涨水,皇宫里排水系统流畅,雨过地皮湿,但是涨水下泄的洛河边上的坊市就倒霉了。

    这一点也只能连接洛河行洪区来解决,另外有一点,九洲池来水的方向是渑池崤山以东的马头山谷,全长之后九十公里,所以水质很好,而且利于封闭式管理,用来做洛阳内的自来水水源是再好不过的。

    水的事情解决了,洛阳的事情就解决了一多半了。剩下的则是钱和工程量的问题。

    这其中比较让人挠头的就是紫微宫本身。这个庞大的宫殿群全是夯土包砖底座加木质结构。在这种结构里走电路,然后还要防火,防虫蛀,布置各种照明设施,这想想都一个头两个大。

    而且从目前看,这个紫微宫很多建筑根本就用不上。起码寝宫N多宫殿用不上,甚至平阳女皇陛下愿不愿意住徽猷殿都两说。

    经过一番沟通后,县里决定拆掉东宫,在这里重新建设一片框架结构的7层建筑,基本结构就是现代写字楼,然后各个建筑中间用L型走廊连接。因为就算这样重建,也比把整个紫微宫现代化改造快的多了。

    至于剩下的,也就改造一下乾阳殿和后面的大业殿,嗯,大业殿这个词实在有些不怎么样,所以改了含元殿。这样大朝会,大礼仪也算有地方去了。

    在这三年时间里,洛阳同长安城一样也变成了大工地。长安城那是到处挖下水道,而洛阳城则是修桥,挖河,然后搞基建,原来东宫的位置,不光起了一大片青灰色,带大玻璃落地窗的建筑,还竖起了一座信号塔。

    计划中,洛阳还将兴建120万千瓦火力发电站一座,一期工程落实30万千瓦,对洛阳进行基本供电。然后逐年扩大发电能力。同时兴建洛阳城市轨道公交系统,并且进一步和洛阳至长安的铁路进行跨轨连接。完善大运河的水铁联运码头。

    而在接下来数年时间中,洛阳长安铁路将向东延伸,在郑州这里建设全国铁路中心枢纽,并且沿陇海线规划图,抵达连云港。这样,洛阳和涿郡,新桥将不再只用水运连接,更加快捷的铁路将把关中中原和河北连成一体。

    共和七年,洛阳紫微宫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大典。河北军和关中军正式合编一处,并且全副铠甲参加大典。黑甲红袍的勇士们手持长槊,从天街一直排到乾阳殿正门。三架六骏高车分别载着天子杨政道和太皇太后萧氏,大唐女皇李秀宁和夏王窦建德驶入皇城。

    在完成照明亮化的乾阳殿内,请假来洛阳的杨政道小朋友将传国玉玺盖在大唐女皇登基的诏书上,并且将象征权威的皇帝六玺交给李秀宁后,正式退位,今后之称天子。

    身穿皇帝冕服,头戴十二旒冠的李秀宁在乾阳殿接受文武群臣山呼万岁后,正式登基。

    然后她又赐九锡于夏王窦建德,封太师,领尚书令,群臣再次山呼千岁。

    登基大典后,皇帝摆驾含元殿,开始进行大唐在洛阳的第一次大朝会。

    含元殿内放着两张宝座,一张是女皇陛下的御座,而在御座的右侧面,靠下一个台阶的地方,则是夏王窦建德王座。

    含元殿前,众人脱靴后入殿,分文武两侧坐下。虽然平常办公都是坐椅子了,但是大朝会,依然保留了席坐的形式。只不过从直接跪在席子上,变成了条案后面放了一个带靠背,坐垫和扶手的无蹆椅子。大臣们想跪坐也好,盘膝或者散坐都无妨。一帮老臣们都规规矩矩的跪坐,反而是一些年轻人开始盘腿坐下。

    今天这大典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自然也是有众人很关心的问题的。虽然河北和关中整编的事儿基本上已经定了,但是今天则是正式公布,并且封赏爵位的日子。没人不关心这个。

    落座后,李秀宁和窦建德眼神交流了一下,然后互相点了一下头。

    李秀宁一抬手,早就在宝座侧后方等待的秘书中丞王福畴捧着圣旨就走了出来。

    接下来就是封赏的时间了。

    首先是二凤,把当皇帝的责任扔给姐姐,自己活的好像个快乐的二哈的家伙不光拿回了秦王的头衔,而且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天策上将,大司马的职位。

    接下来是输给了运气的徐世勣。这位灭国之功可是实打实的。晋正二品辅国大将军,加上柱国,领司马书房长史,军机院都虞候使,军机大臣,封英公。

    然后是李靖,这次西征,怎么说呢,李靖没什么可表现的地方,虽然后面自领一军后打的一帮小国屁滚尿流,但毕竟是小国,跟徐世勣灭高句丽没法比。所以,这次李靖居然在官职上输了一筹。

    晋从二品镇军大将军,加柱国,领安西都护府大都护,军机大臣,封卫公。李靖坚辞,后该封卫候。

    第二个晋镇军大将军的是刘黑闼,他同样是加柱国,领北庭都护府大都护,军机大臣,封燕候。

    接着封赏的依然是河北系统的,这个李唐的人反而都熟悉,单雄信,他是正三品的冠军大将军,安东都护府大都护,军机大臣,济州候。

    紧随其后的是侯君集,用李渊的话说,这厮撞了大运,从三品云麾将军,加上护军,军机大臣,平州候,青海大都护兼河湟节度使,正经的军政一把抓。

    ……

    从武将方面说,河北系统的占了优势,这主要是东征西征的,西征的战役远不如东征激烈。而且李唐系统这边一大堆领兵的将领是宗室,比如李神通是淮安郡王,平定巴蜀的李孝恭是信州郡王,李道宗是江夏郡王,这总不能跟人家去抢侯爵和公爵啊。总之,双方在野狐岭的合同训练效果很好,河北系跟关中系也没什么隔阂,司马书房和军机院人才济济。

    文官系统,老魏力压房乔任尚书左仆射,而贤人宰相房玄龄因为新政经验不如老魏而任尚书右仆射,两人同掌布政院。然后杜如晦毫无悬念的拿下了枢密使,掌握枢密院。

    而各部里,河北系统的人优势就比较大了,比如凌敬的财部尚书的位置没人竞争的过,比如范愿的军机院都后勤使的位置也只能是他的。

    总之,名为大唐的这辆战车已经组装完毕,剩下的就是碾过去而已。